移民、海外潮人社会与潮汕侨乡的生成

潮汕史简编


移民、海外潮人社会与潮汕侨乡的生成 最新资讯 图1张



促使海外潮人社会与潮汕侨乡形成的各种因素


   有了18世纪第一次移民潮打下的基础,汕头开埠,交通条件改善,潮州东南亚移民人数迅速增加。再加上契约华工形式的出现,19世纪50年代以后,第二次移民潮的规模远远超过开埠前。


1860年至1949年,经过汕头口岸移民港澳和东南亚的人数,在140万人左右,其中多数是潮汕人。


两次移民潮,特别是第二次移民潮,一方面导致了海外潮人社会的生成,另一方面也促进和完成潮汕侨乡社会的转型。


促成这两个互相关联的社会形成,除了移民人数的增长,还有其它一些因素。


政策的变化


1684年(康熙二十三年)开始,海禁渐次放宽,内地商贾往南洋贸易,络绎不绝。但是,对百姓移民海外的禁令,依然十分严厉。严令之下,因为贸易留居南洋的商人,心存疑畏,不敢回籍。


1754年(乾隆十九年)经福建巡抚陈宏谋奏准,朝廷才允许留居海外的商人携带赀财货物和在番所娶妻妾、子女回籍,并不准地方官吏藉端索扰。不过,依然禁止无业游民出洋谋生。华人充当番官的,也照例严加治罪。


直到同治以后,朝廷才改变对海外侨民的态度。1877年(光绪三年)开始在南洋群岛华侨聚居的埠头,设置领事官保护侨民。


移民、海外潮人社会与潮汕侨乡的生成 最新资讯 图2张

泰国曼谷的三聘街


很多海外潮汕人是从小商贩慢慢做起的。三聘街是一条典型的商业街,它完全按照潮州城镇市街的模式建造。


只有两三米宽的街面,两旁都是小小的铺面,有水果推、中药店、餐馆、金铺、日杂百货店、手工作坊在2000米长的小街上走着,随时可以听到潮州的乡音。经营这些位的,大多是潮汕人。


朝廷对华侨的态度,作为一种外在因素,影响到海外潮人社会与潮汕侨乡的生成。


商人成为移民的主体


虽然不是所有海外移民都会去从事商业活动,但是大多数移居者确实有过经商尝试。而到汕头开埠以后,潮汕的海外移民大多从事工商业,包括金融、交通运输和农场的经营活动。


按照杨作为的研究,潮汕人移民到泰国,初期都没有选择职业的余地,先充当劳工、雇员,或者依着家乡经营小商业的习惯,从挑提叫卖做起,等到稍有积蓄,便开设店铺做小生意,然后在本行业中谋求发展,成功与否要看每个人营商的本领如何而定。


在潮汕海外移民中间,拥有资本的商人也许不占多数,但作为他们雇员的其他移民同样在从事着工商业活动。况且,在日常生活里,拥有资本的商人毕竟掌握着整个移民群体的权力和话语。


因此,我们有理由说,商人是潮汕海外移民的主体。在商业活动里形成的商人的文化行为和观念形态,不但流行于海外移民社会,也直接影响着潮汕侨乡文化。


来源:《潮汕史简编》黄挺 著


文章来源:持恒书屋

移民、海外潮人社会与潮汕侨乡的生成 最新资讯 图3张
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潮汕视窗

   特别声明   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