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潮人和潮汕民间文化传统的重现 —— 重建潮郡安济圣王庙缘起

海外潮人和潮汕民间文化传统的重现


1980年代开始,做为潮汕民间文化传统的宗族与民间信仰活动,蛰伏多年之后,在海外潮人的积极参与下重现。


在对外宣传中,地方政府往往会借助族缘、地缘关系,动员已经定居海外的乡族力量,回乡寻根,投资支持本地建设。


寻根的意义,在于对人们的现实存在予以历史的证明,使之获得一种切实的归属感。对已经落籍异国的海外潮人来说,祖宗与家族是比国家与民族要更加真实、更加亲近的根。中国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宽松和地方政府对宗族活动的默许,给了他们寻根的机会。而这一类寻根活动,又不免触发本地人意识里潜存的宗族观念。


潮汕乡村宗族因此普遍重建。重建过程表现为三类宗族活动:祖墓、祠堂的修治,宗亲会的建立,新族谱的编写。


海外潮人积极参与了这些宗族活动。捐资修治祖先祠、墓的行为最为普遍,不胜枚举。很多新族谱的编写出版,也赖海外族人的支持得以完成。例如,1985年底,潮汕各地谢氏宗亲在联宗祭祀入潮始祖墓茔时,倡议编修《(潮汕)谢氏宗谱》。族谱编成后,由泰国谢氏宗亲总会富商资助经费,以“泰国谢氏宗亲总会潮汕宗谱编修委员会”名义,在泰国印刷出版,再送回到潮汕宗亲手中。《余氏揭阳族谱》1980年在旅港宗亲倡议下编成。出版后发现疏漏,1992年再行修订。旅港宗亲依旧热忱参与,同时完成重修族谱和重修祖墓两件宗族大事。只是到1992年,原乡经济进步,“居梓族亲”名字也出现在重要捐资人行列。


1997年成立的J市颍川源流研究中心华侨福利会,是组建宗亲会的一个特殊案例。这个名字很长的组织,实际上应该视为在海外潮人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宗亲会。潮汕姓陈的人口很多,宗族支派特别复杂。在宗族重建过程,陈氏的各个支派,都表现出联合其他支派,成立一个地域性宗亲组织的意愿。J市H镇陈姓宗族长老,得到旅泰乡亲某先生赞助的一座六层楼房,有了一个相当象样的活动场所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找了带有官方色彩的J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,经过策划包装,在民政局注册登记,成为研究会属下一个分支机构。成立大会邀请了潮汕各地陈氏支派参加,场面颇可观。成立会上分发的各种文件,显示出H镇陈氏,利用地方行政部门的认可,并依藉着海外乡亲经济上的资助,争取获得潮汕陈氏宗族组织中心地位的意愿和努力。


大多数将要跨出重洋到海外谋生的潮汕人,都会到社区神庙(大老爷宫)拜辞神明,许愿乞求神明保佑。在海外如愿顺利发展,荣归故里,就要到大老爷宫祭拜神明,答谢神恩。这也是侨乡的民间文化传统。


解放后很多庙宇都被收为公产,移作他用。改革开放,久别桑梓的海外潮人回乡寻根,这些庙宇大多历经沧桑,残破已甚。出于报答乡里神明的意愿,很多回乡的海外潮人,慷慨捐款修缮庙宇,重塑金身。潮州青龙古庙的重建过程,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例证。


青龙古庙又称安济圣王庙,是潮州城的大老爷宫。信众遍布潮汕,远及南北洋各埠。每年正月游神,远客云集,满城鼎沸。晚清以来,历经政权更迭,未曾衰败,直到1951年游神赛会被明令禁止。庙宇也在1966年因为堤防修筑的需要被拆除。民间的祭祀一直没有中断。1986年,本地很多原来毁损的庙宇都重修了,有心人也为青龙古庙的重建举行了奠基仪式。重建工程却未能启动,有资金问题,更主要是政府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顾虑。这个僵局最终由香港潮安同乡会来打破。1992年,同乡会向潮州市政府提出重建青龙古庙的请求,又发布了《重建潮郡安济圣王庙缘起》,在香港和东南亚募集重建工程所需经费。政府批准后,香港和潮州同时成立“重建潮郡青龙古庙筹委会”,着手重建工作。1994年底,青龙古庙修复重光。来自香港、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潮人代表团,和潮州各界人士一起,举行了热烈的庆典活动。


海外潮人和潮汕民间文化传统的重现 —— 重建潮郡安济圣王庙缘起 最新资讯 图1张


庙宇修建完成,接着是游神活动的举行。很多濒危的传统民艺,借游神活动的机会得以恢复。当游神活动在城乡间越来越普遍,规模也愈见浩大,又有禁止政令,理由依然是意识形态上的。


来源:节选自《潮汕史简编》黄挺 著

文章来源:持恒书屋



海外潮人和潮汕民间文化传统的重现 —— 重建潮郡安济圣王庙缘起 最新资讯 图2张
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潮汕视窗

   特别声明   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